【EP.54 退化性膝關節炎針灸案例】

退化關節炎為常見的關節疾病,又可稱為骨關節炎或變質性關節炎,臨床上分 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原發性主因為老化或肥胖,患者的軟骨組織、關節結構或修 復能力異常;繼發性常因關節受傷(韌帶損傷、骨折)、代謝性疾病(痛風、類風濕 性關節炎)、感染、遺傳等因素。高風險族群有以下幾點:1.過度使用:長期過度負 重、工作久走久站。2.年紀:65歲以上長者罹病率約50%。3.外傷史:骨折、關節損 傷、韌帶損傷會加速退化。4.體重過重者:使關節承受較大壓力。5.停經後婦女:常 有骨質疏鬆情形,骨骼耐受力較差。膝關節退化初期沒有感覺,接著在搬重物等出力 情境會覺得酸軟,再嚴重一些連日常活動、走路都顯得吃力,最嚴重的甚至無法走 路。治療膝退化性關節炎方法有很多種,保守療法可減重、使用輔具、運動增加膝蓋 周邊肌肉力量、藥物治療(口服消炎藥、類固醇等)、局部注射(類固醇、玻尿酸、 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療法)。嚴重者可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頻繁久蹲,膝蓋勞損

 81歲男性右膝蓋疼痛反覆十餘年,於65歲退休後從事農活作為休閒娛樂,久蹲或蹲姿起身動作較多,右膝內下側逐漸疼痛,疼痛性質為酸痛,一次持續數分鐘至數十分鐘,於活動後數分鐘緩慢出現,進行爬坡、下樓梯或負重行走時加重疼痛,坐下休息後症狀緩解,伴隨腰酸下肢無力感,五年前就診西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使用消炎止痛藥物控制。近一年症狀加重,平常行走時就會誘發右膝蓋前下側酸痛感,且蹲姿起身偶發刺痛,且蹲下動作執行較為困難。疲倦時感到身體沈重,勞動後易眼睛乾澀、腰膝酸軟,雙側低頻率耳鳴,切診脈細弱。膝部無明顯紅腫或關節變形,行走時呈O形腿,理學檢查迴旋擠壓試驗(McMurray test)呈陰性

氣血痹阻

案主退休後從事農活,頻繁勞損膝蓋,勞役失常使得陰液損傷,日久氣陰兩傷 ,氣不通則痛,而有右膝酸痛情形。氣虛氣機不暢,氣滯血瘀,使得痛有定處,且 活動時誘發刺痛。中醫認為痹症為感受風寒濕邪所引起的肢體關節酸楚麻木病證, 具有漸進性或反覆發作的特點,主要病機為氣血痹阻不通,筋脈關節失於濡養所致。 病久使得氣血耗傷,呈現不同程度的疼痛以及無力感。肝喜調達主疏泄,氣滯日久 為演變為肝鬱氣滯,近一步加重刺痛情形。肝鬱乘脾,使得脾失運化,生化乏源, 水穀精微無法布達四隻,而有下肢無力感。患者年齡較大,腎精耗損日漸明顯,加 上長期陰傷而腎陰陽兩虛,出現腰膝酸軟、疲倦乏力等情形,也因腎主骨生髓,髓 失所養,清陽不升,而有低頻率耳鳴症狀。

診斷治則

中醫診斷:痺症 。

西醫診斷:膝退化性關節炎。

治則:活血通絡,健脾益腎。

針灸治療:陽陵泉、陰陵泉、內膝眼、犢鼻、鶴頂。

陽陵泉屬足少陽膽經,功效為舒肝利膽、強健腰膝。位於小腿外側,當腓骨 頭前下方凹陷處。配伍環跳、風市、委中、懸鐘,可活血通絡,主治半身不遂,下肢 痿痹。陰陵泉屬足太陰脾經,功效為健脾理氣、益腎調經。位於小腿內側,當脛骨內 側髁後下方凹膝處。配伍三陰交,可溫中運脾,主治腹寒;配伍三陰交、至陽、膽兪、 陽綱,可清熱利濕,主治黃疸。內膝眼屬經外穴,功效為活血通絡、疏利關節,主治 膝關節痛、鶴膝風、腿痛及其周圍軟組織炎,位於屈膝時髕韌帶內側凹陷處。可配五 外膝眼、鶴頂治療膝關節炎。犢鼻屬足陽明胃經,功效為通經活絡、消腫止痛,位於 髕骨下方,髕韌帶外側凹陷處。配伍膝陽關、足三里、陽陵泉,有溫經通絡的作用; 配伍梁丘、陽陵泉,可舒筋活絡,主治膝關節炎;配伍陽陵泉、承山、委中,可行氣 活血,主治髕骨脂肪墊勞損。鶴頂屬經外穴,功效為通利關節,主治膝關節病或腦血 管後遺癥,位於膝上部,髕底的中點上方凹陷處。配伍內外膝眼、陽陵泉、血海治療 膝關節炎;配伍伏兔、足三里、懸鐘、崑崙治療下肢癱瘓。

膝五針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

膝退化性關節炎屬中醫痹症範疇,主因為氣血瘀滯、骨脈痹阻,筋骨失養而造 成關節活動障礙。局部酸痛乏力可使用膝五針或膝三針療法,使用針灸取穴陽陵泉、 陰陵泉、內膝眼、犢鼻與鶴頂等,搭配灸法熱療,可疏通氣血,緩解局部不適。

young asian sportswoman having rest after workout in park
Photo by Ketut Subiyanto on Pexels.com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林易平中西醫師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