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51 中藥緩解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在中醫屬於鼻鼽的範疇,鼻鼽一詞最早見於黃帝內經。《禮記》:「季秋行夏令,則其國大水,冬藏殃敗,民多鼽涕」,鼻鼽常責之於肺、脾、腎。常見證型分為:風邪犯肺、肺經鬱熱、肝經鬱熱、氣陰兩虛、脾肺虛損、肺腎兩虛等。

發病機轉

當過敏原誘發身體反應後,分泌IgE並吸附在肥大細胞、噬酸性球上,這時人體暫時不會有明顯的症狀,等到第二次接觸過敏原時,IgE與過敏原結合,接著引起過敏反應。急性發作症狀通常在接觸後的15-30分鐘時最明顯。過敏性鼻炎症狀包括:鼻塞、大量水樣鼻涕、鼻癢、眼癢、眼周發紅、流淚、面部發紅、疲倦感、喉嚨癢、口渴等等。

依照症狀發作可進一步分類:發作時間分為季節型或全年型;發作頻率可分為間歇性(症狀每週<4天或<4週)與持續性(症狀每週>4天且持續四週以上);嚴重程度分為輕度(不影響日常生活)與中重度(影響日常,不正常睡眠)

常用藥物種類

白三烯素調節劑:可治療過敏性鼻炎以及氣喘,降低運動誘發氣喘的情形,且可減少類固醇劑量,缺點為單獨使用效果較弱,臨床上多作為輔助治療。

肥大細胞安定劑:可抑制肥大細胞釋放過敏物質,用於預防鼻過敏的發生,且副作用較少,老年人、孕婦及小孩可用。但鼻噴劑使用時易有鼻部灼熱及刺痛。且藥物作用時間較短。

解鼻充血劑:外用可改善初期鼻塞症狀,但長期使用鼻噴劑會造成鼻黏膜腫脹,停用容易引起反彈性鼻塞,一般使用不超過十天。

抗組織胺:治療過敏性鼻炎最常見藥物,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會影響中樞神經,常見副作用有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疲倦等等,也會影響副交感神經,可見口乾、便秘等副作用,有尿道阻塞或攝護腺肥大者盡量避免使用。第二代抗組織胺藥物則較不容易有中樞神經的影響,且藥物作用時間較長。

類固醇:抑制過敏性鼻炎的發炎反應,可分為口服以及鼻噴劑形式,其中鼻內類固醇為治療過敏性鼻炎最有效的方式,也比較不會有全身性的副作用。口服類固醇則通常用在較嚴重的情況,不建議長期使用。

中醫常見治療方式

過敏性鼻炎發病關鍵在於脾失健運、腎氣虧損、肺氣不足,急性發作期以邪實為主,緩解期多為脾肺腎虛。常見的證型有寒飲痹阻、熱飲痹阻、肺經鬱熱、肝經鬱熱、氣陰兩虛、脾肺虛損、肺腎兩虛等。用藥方向以辛溫解表以及補氣藥為大宗。

寒飲痹阻

口不渴、喜溫熱飲食、尿清長或短而頻,舌質淡苔白,脈弦遲或沉弦,治法為溫化寒飲,常用方劑為小青龍湯。

熱飲痹阻

鼻癢、頻繁打噴嚏、顏面眼周發紅或搔癢、口渴,舌苔薄黃或膩,脈弦滑或浮滑,治法為瀉熱滌飲、輕透風邪,常用方劑為桑菊飲或蒼耳子。

肺經鬱熱

鼻塞鼻癢遇熱加重,鼻下甲黏膜腫脹,色紫暗或紅、咳嗽、喉嚨乾癢、口渴煩熱,舌質紅苔白,脈弦滑或弦,治法為宣肺化濁,常用方劑為辛夷清肺散、辛夷散、麻杏甘石湯加減。

肝經鬱熱

頭昏腦脹、目澀口苦、小便黃赤、鼻流清涕,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治法為祛風利竅、疏肝解鬱,常用方劑為小柴胡湯。

氣陰兩虛

鼻腔乾燥、搔癢感明顯,有黃濁涕或血絲、面紅搔癢等,舌質偏紅或暗紅,苔少或有裂紋,脈弦細或細數,治法為益氣祛風、甘寒生津,常用方劑為沙參麥冬湯+石斛、天花粉、黃耆、蒺藜。

脾肺虛損

鼻塞、鼻音重濁、鼻腔粘膜蒼白、自汗、惡汗、納差、便溏,舌質淡有齒痕、苔白膩,脈濡緩,治法為健脾補肺,常用方劑為玉屏風散、苓桂朮甘湯、補中益氣湯。

肺腎兩虛

晨起症狀明顯,鼻甲水腫蒼白、耳聾耳鳴、腰膝酸軟、四肢欠溫、畏寒夜尿多,舌質淡胖有齒痕,脈沉遲無力,治法為溫肺化飲,常用方劑為苓甘薑辛夏湯、真武湯、腎氣丸。

日常注意事項

建議維持良好的作息、均衡營養、充足睡眠以及運動。

避開已知的過敏原,定期更換被單、枕頭套,並經適當陽光曝曬。

飲食減少刺激性及生冷食物、少菸酒,避開已知易誘發過敏食物。

注意生活下環境溼度,盡量保持在40~60%。

close up of a cat with a black nose
Photo by Yusuf Çelik on Pexels.com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林易平中西醫師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