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41 足底筋膜的非直覺處置方式】

足底筋膜是一層覆蓋從腳趾到足後跟部位的筋膜組織,可支撐足弓,吸收身體重量向下的壓力及踩踏時地面反彈的衝擊力,為人體的避震器。若運動勞損過度、穿著太硬或是支撐不足的鞋子,可能會出現發炎的現象。足底筋膜炎疼痛的位置多發生在足跟及足內側跟骨結節的部位,部分患者在影像學檢查時可見到骨刺。

激痛點迷思

直覺會認為足底筋膜是跟腱往下的延伸,所以常會將治療的目標放在小腿後的比目魚肌、腓腸肌及跟腱,但將上述肌群放鬆,或在發炎疼痛的位置打消炎針往往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要將足底筋膜繃緊時,主要是透過脛前肌、伸拇長肌、伸趾長肌的主動收縮,做出背屈足部的動作。足底筋膜炎的患側足背屈活動角度會受限,原因是伸拇長肌、伸趾長肌、脛前肌等損傷攣縮。初期足底足根處的疼痛,是身體為了代償上述肌群收縮不適感的警訊,若沒有及時處理,局部會產生慢性發炎的壓痛感。

從遠端起始痛點開始調整

治療時需考慮整體肌筋膜的狀況,若患側的臀部與大腿肌肉緊繃,可將其視為遠端起始痛點,進行針刺治療或手法放鬆,接著將髖、膝及踝關節調整還原,最後將足部背屈,找出脛前肌上的筋結點及足底壓痛點,在這些部位進行針刀拔罐與放血,因針刀可以有效剝離並鬆解僵硬攣縮的組織,搭配拔罐真空吸引加強針刀造成的創傷與循環,部分血液流出皮膚外,部分留在軟組織中作為養分,促進受損痙攣的組織修復重建。

日式金剛坐

日式金剛坐是足底筋膜炎的檢測方法,也是有效的復健運動治療方式。進行方式:將上半身抬頭挺胸,雙膝蓋彎曲跪下(建議使用地墊),臀部坐在腳跟處,透過自身體重將小腿與背平貼在地墊上。若脛前肌因受傷而攣縮時,做此動作會因肌肉緊繃與足踝角度受限而產生不適感,平時做此動作能夠伸展脛前肌,每天做三至五分鐘效果最好。

增加足底循環與感知能力

足底筋膜承受我們站立與走動時的壓力,平時可以多做一些腳踝活動或墊腳,訓練足底筋膜的靈活性,加速血液循環。也可準備一顆小球,練習使用腳趾抓球,除了能紓解足底筋膜的壓力,也能增加足底的感知能力。

forest photography
Photo by Emre Can Acer on Pexels.com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