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中醫師林易平,目前任職於龜山風澤中醫診所。感謝桃園親子館的邀約,很高興今天能來到這裡和大家分享交流。首先我先來個簡短的自我介紹。
我就讀長庚中醫系,同時雙主修醫學系,大學時期就跟醫學系一起上課,在接受醫學系的所有課程訓練下再加上中醫訓練,是舊學制八年學程的最後一屆,現在的中西醫雙主修學程已改為七年,而醫學系則是六年。
之後就一路在長庚醫院裡實習,做了三年的西醫與一年中醫,先後在林口/台北/桃園長庚待了四年,深刻的了解到中西醫學的各項優缺點。原先立志當急診或外科醫師,但在實習後想法逐漸有所改變。
畢業後做了一年的消防替代役,當時剛好有機會加入消防署特種搜救隊,學習了許多急難救助的技巧,也參與了當年的太魯閣自強號出軌事件。
目前任職於龜山風澤中醫診所,選擇中醫不是認為西醫不好,而是因為台灣西醫發展已相當完善,中醫則還有很多發展的空間,我認為疾病分為外科及內科,外科疾病及內科急性期適合看西醫,而內科慢性疾病以及部分內科急性病適合看中醫,新冠疫情後中醫使用的清冠一號就是內科急性病近期最好的例子。
我目前擔任台灣中醫男科醫學會副資訊長,以研究男性疲勞以及不孕症治療為主。本身也對網路架設有興趣,協助學會建構了網站。
目前職業的中醫師中,只有很少部分的人同時擁有西醫師資格,由於雙主修名額本身就少,且雙主修畢業後多從事西醫職業,因此我想協助推動中西醫結合治療,目前擔任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總編輯,透過定期發放給全國中醫師的刊物來傳遞醫療新知以及中醫實證醫學的資訊。
風澤醫療體系除了中醫外還有復健科,彼此之間的合作密切,也時常互相學習。體系於今年創辦了台灣中西醫結合復健醫學會,我也希望能透過中西醫的交流來幫助更多的人。
講座大綱
等等會以三個部分進行。第一個部分和大家介紹一下夏天小朋友常發生什麼疾病,如何預防、遇到時該如何處置、以及什麼情形應該就醫?
第二個部分和大家聊聊什麼是三伏貼? 三伏貼有什麼功能?什麼人適合貼三伏貼? 我們的工作夥伴有帶我們平常會使用的三伏貼藥材,到時候可以讓大家看一看玩一玩。
再來會分享一些生活保健的小妙招,帶小朋友們做健腦護鼻操。以及針對平常容易感冒的小朋友,爸爸媽媽可以幫寶寶進行的捏脊手法。
夏日常見疾病
夏天有哪些常見的疾病呢?在現在每天都超過三十度的炎炎夏日,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外出遊玩時如何避開不必要的困擾?有哪些常見的病毒細菌正蠢蠢欲動?
進出室內外溫差大的環境時,如何減少過敏體質寶寶的症狀發生。以及如何在夏天做好體質調理,讓小朋友頭好壯壯。
外面的太陽好大,小朋友要如何避免曬傷?
曬傷指的是皮膚接受過量的紫外線造成的發炎反應,防曬是夏天照顧寶寶的第一要務,因為寶寶的皮膚比成人更脆弱,可以抵禦紫外線傷害的黑色素含量較低。關於寶寶防曬的方法,在進行戶外活動時,盡量處於遮蔭之下,避免陽光的直射,可以在嬰兒車上加裝一把小傘,盡量避免在早上10點到下午2點之間太陽最大時的時候出門。
外出遊玩時,應做好防曬,3歲以下的寶寶皮膚很敏感,不建議塗抹防曬乳,以物理性防曬為主,包括陽傘、太陽眼鏡、透氣通風的棉質長袖衣物以及寬帽延的帽子。3歲以上的寶寶,可以選擇使用低敏感性的防曬產品,一些容易忽略的位置也要塗抹足夠的防曬乳,包括:頭皮、頸部、眼睛及耳朵周圍,還有膝蓋的後方,室外活動每2個小時就要再補擦一次。除此之外,紫外線會經由反射或折射到達體表,所以在游泳或是沙灘上活動時也都需要做好防曬。
曬傷一般在過量的紫外線曝曬後的3-5小時發生,症狀是皮膚發紅疼痛,碰觸時會有灼熱感,但也有不發紅但疼痛的情形。症狀會在12-24小時後最明顯,一般在一週左右會逐漸恢復。
曬傷時可以使用濕紗布或冷毛巾冷敷,每次敷10分鐘左右,一天可以進行3-4次。需要注意的是不建議使用冰敷,以免皮膚再度受傷。
洗澡時使用冷水,洗完澡後擦乾可以抹上含有蘆薈或大豆成份的保濕產品,除此之外要保護受傷部位,如果有水泡生成不要把水泡弄破。另外曬傷時會增加水分的流失,需要多補充水分。
如果出現疼痛難忍,全身無力,冒冷汗,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或是發燒時,需要趕快帶寶寶給醫師看診喔。
熱衰竭或中暑了怎麼辦?
在高溫的環境下,寶寶有時會因為過度的流汗或無法正常出汗的情形而有熱衰竭或中暑的症狀,汗流太多或留太少都不好。
熱衰竭是指在炎熱的環境下待太久,持續出汗但未即時補充水分和鹽分而產生的不舒服。
熱衰竭通常體溫正常或是稍微上升,缺水及缺乏納離子時會有口渴、頭痛、疲倦無力、噁心嘔吐、肌肉痙攣的症狀,遇到以上情形建議直接將寶寶帶到醫療院所治療。常見的情況是,病患覺得口渴而喝了大量的水,但忽略了電解質的補充,這樣還是容易有熱衰竭的情形。
預防方法是在容易大量出汗場景,適時補充水分與鹽分,一些不甜的運動飲料是不錯的選擇。
中暑則是指在無法散熱的狀態下,身體散熱不良,造成核心體溫過高,嚴重的會產生中樞神經功能障礙。
症狀起初會覺得很熱、心跳呼吸加快、皮膚發紅,如果情況繼續加重,可能出現頭痛、頭昏、噁心嘔吐、視力障礙、甚至昏迷等情形,遇到以上情形也請趕快帶寶寶送醫,在大熱天從室外進入室內時,因環境溫度驟降造成毛孔緊閉,身體的熱無法透過汗液排出,就容易產生中暑的情形。因此平時可以攜帶毛巾,在進入室內時將汗擦乾,保持皮膚的乾爽,有助於正常皮膚散熱的進行,可以的話盡量減少頻繁出入溫差大的環境。
外出遊玩小心蟲蟲危機
外出遊玩小心蟲蟲危機,5月到10月是蚊子的高峰期,一天中蚊子叮咬人的高峰期在日出後的1-2小時以及日落前的兩個小時,蚊子的叮咬除了會癢癢的不舒服外,也會傳播疾病。
去蚊蟲多的場所可以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衛福部核可的防蚊藥劑。
蚊蟲會在積水的容器中滋生,為了減少蚊蟲,這裡有個實用的口訣,分別為巡、倒、清、刷。巡:經常巡查,檢查室內外可能積水的容器;倒:倒掉積水;清:減少容器,用不到的適當丟棄;刷:刷洗容器,去除蟲卵,將容器收拾或倒置避免積水。
施打日本腦炎疫苗,從106年5月22日開始使用活性減毒日本腦炎疫苗,應接種2劑,出生滿15個月接種第一劑,間隔12個月後接種第2劑。
為什麼要大費周章的避免蚊蟲災害呢?因為病媒蚊會帶來兩個常見的疾病,分別是登革熱及日本腦炎,感染登革熱病毒的特色是突發性高燒,頭痛、後眼窩疼痛、肌肉關節疼痛及皮膚出疹等現象,這時就應及時就醫診治,避免演變成登革熱重症。日本腦炎病毒會破壞腦組織,病人也會有高燒、頭痛等,但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是會有肩頸僵硬,且比較容易有運動障礙或意識模糊等情形。
皮膚紅通通好腫怎麼辦?
夏天流汗多,如果沒有馬上擦乾會容易起疹甚至感染。
平時衣服應選擇寬鬆、透氣且吸汗的衣物,住家環境保持通悶不悶熱,洗澡使用的不要使用太刺激性的洗髮精及沐浴乳。
另外,洗澡時水溫不要太熱,避免刺激皮膚或帶走皮膚水分引起乾癢搔抓。
寶寶皮膚起疹常見有三個原因:分別是汗疹、毛囊炎及汗斑。
汗疹就是俗稱的痱子,是因為汗腺阻塞所引起的皮膚發炎,汗液無法正常排出會在皮膚表面產生水滴狀的水泡或小紅疹。
毛囊炎是在汗疹反覆發生後,因表皮細菌感染造成的化膿性發炎,常出現的位置有頭皮、鼻子附近、額頭及腋下或鼠蹊部等。如果有看到皮膚表面有紅疹或膿皰要及時就醫。
汗斑又稱為變色糠疹,是因為黴菌感染所造成,體表本身就有少量的皮屑芽孢菌,但在潮濕悶熱或是皮脂腺分泌過度旺盛時,黴菌會在皮膚上生根茁壯,皮膚會因為發炎反應而產生不同顏色的色塊,常見的發作部位在臉部、背部、胸口、腋下。
手足口病,認識腸病毒
大家有聽過手足口病嗎?走足口病是由腸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症狀的特色是發燒及身體起許多小水泡,水泡主要分布在手掌、腳掌及口腔黏膜,所以常稱為手足口病。
腸病毒可以經由接觸或飛沫傳染,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或吃進含有病毒糞便瘀染的食物傳染,玩具也是幼兒間傳染的常見媒介。
值得注意的是,手足口病在發病前就有傳染力,在發病前幾天喉嚨和糞便就有病毒存在,一般而言,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痊癒後腸病毒還是會隨著糞便排出達2~3個月之久。
平時要多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少碰口鼻,才可以降低感染的機會。
腸病毒治療目前以支持療法為主,大部分患者會在發病後的7-10天內自行痊癒。
口腔潰瘍會造成吞嚥疼痛,會造成食慾的下降,要注意避免孩童脫水,一些冰涼及較軟的食物可以降低吞嚥時的疼痛。
如果寶寶出現持續發燒、意識不清、嗜睡、手腳無力、持續嘔吐、呼吸心跳加快或肌躍型抽搐及少尿時應儘速就醫。
勤洗手,遠離感染性腸胃炎
吃進去的疾病不只有手足口病,感染性腸胃炎也是常見的夏季疾病。感染性腸胃炎分為細菌引起及病毒引起。兩種都會有嘔吐腹瀉的症狀。
病毒性腸胃炎常見致病原有諾羅病毒、輪狀病毒以及腺病毒,會有類似流感的發燒以及肌肉酸痛的症狀,整體比較沒有特定的盛行時間。若症狀輕微通常多休息,補充電解質即可,若嘔吐腹瀉或發燒肌肉酸痛嚴重則視情況就醫。
細菌性腸胃炎常見治病原有大腸桿菌、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症狀除了腹瀉嘔吐外,容易腹痛甚至解膿血便等,病程也較長,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夏季為流行季節。
上吐下瀉時除了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外,飲食應清淡低纖維飲食,避免高油高糖、不好消化的乳製品,或過度調味的食物。
過敏三兄弟(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氣喘)
夏季除了感染性的疾病,一些過敏症狀也容易因進出溫差大的環境或其他因素誘發。過敏常見的疾病有三個,分別是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及氣喘。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炎,特色是容易搔癢。隨著年齡不同而影響不同的部位,兒童時期容易出現在四肢屈側部位,如肘窩和膝窩,成人則容易發生在四肢的伸側。
平時保養的部分,注意洗澡時水溫不宜過熱,洗澡後提抹保濕潤膚產品,避免刺激性飲食,保持規律作息,適度紓解壓力也能維持免疫功能的完善。
不少人飽受過敏性鼻炎的困擾,鼻子是人體呼吸道的入口,當我們吸入過敏原時,就可能引發身體的免疫反應。典型症狀是鼻塞、打噴嚏、流鼻涕、喉嚨癢、咳嗽,以及因為鼻黏膜腫脹影響眼周循環而造成的黑眼圈。過敏性鼻炎在台灣的盛行率約在26%,其中兒童青少年盛行率將近38%。
日常保養需避開過敏原,常見的過敏原中,塵蟎占了90%。台灣的海島型氣候容易使環境滋生塵蟎、黴菌等,家中少放地毯與絨毛玩具,並定期更換枕頭套、清洗濾網。並保持環境通風降低溼度,透過適度運動增強免疫力也是不錯的方法。我本身也是過敏性鼻炎患者,在開始規律運動後過敏性鼻炎症狀幾乎很少出現了。
氣喘又稱為哮喘病,是一種受遺傳體質和環境因素雙重影響的慢性氣道發炎疾病。症狀為咳嗽喘鳴聲、呼吸喘促、胸悶,甚至呼吸困難等。
氣喘發作可能非常迅速也可能緩慢出現,通常症狀不嚴重,但急性惡化時也有可能致命。
日常保養跟過敏性鼻炎一樣需要避開過敏原,遠離常見二手菸、使用防瞞寢具、並限制過敏食物的攝入。
有研究指出,體重過重的人罹患氣喘風險較高,因此適度減重也能預防氣喘。平常飲食少吃冰品及刺激性飲食。
認識三伏貼
接著進入下一個部分,我來跟各位介紹三伏貼是什麼?他有什麼功用?什麼人最適合貼?什麼時候貼效果最好呢?
什麼是三伏貼?
三伏是指一年當中最熱的三個伏日,伏的意思是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白話文就是從這幾天後會慢慢開始轉涼。
今年的三伏日分別為:7/16、7/26、8/15。
我們使用對皮膚具有刺激性的中藥材,貼敷在特定穴位刺激,達到改善虛冷體質的作用。
那為何要在最熱的時候進行穴位敷貼呢?這就要提到中醫冬病夏治的概念,意思是說,針對一些冬天比較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例如過敏、消化不良或循環不佳等陽氣不足的病症,在夏天時先增強身體機能,增加體抗力改善循環,等到冬天變冷時,比較不會出現一些虛冷的症狀。
哪些情形適合貼三伏貼?
哪些人適合貼三伏貼呢? 主要就是一些比較偏虛冷的體質,罹患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的人就很適合,還有平常感冒常常拖好幾週難以痊癒的人,以及冬天常常手腳冰冷,或是腹部容易冷痛,或是痛經的女性。
了解三伏貼藥材
三伏貼的藥餅是用一些藥性溫熱的藥材製成。依照刺激的程度分為小朋友及大朋友版,中間並沒有特別的年齡界定,主要透過醫師評估選擇合適的藥材。
其中麻黃跟甘草是兩種藥餅都有的成分。麻黃的功效為發汗解表,利水平喘。平常內服常用在風寒感冒,也因為有抑制食慾的效果,是中醫減重藥物的重要成分。
甘草則是用來緩和其他藥物的藥性,內服功效為緩急止痛,補中益氣,常用在氣虛證,也是西醫的止咳藥水中重要的成份。
艾葉的功效為祛濕止癢,散寒止痛。常用在婦女痛經。
乾薑的功效為溫中散寒,回陽通脈。常用在脾胃虛寒。
炮附子功效為散寒止痛,補火助陽。常用在腹冷痛拉肚子。
細辛功效為解表散寒,祛風止痛。常用在風寒感冒。
大人用的三伏貼藥材更加溫熱刺激。其中白芥子功效為溫肺化痰,散結消腫。常用在寒痰喘咳。
肉桂功效為散寒止痛、溫經通脈。常用在腹痛、痛經、腰膝冷痛。
最後延胡索功效為活血行氣、止痛。常用於氣血淤滯的痛症。
三伏貼貼哪裡?要貼多久?
那麼我們會把藥餅貼在哪些穴道上呢?主要是背部的足太陽膀胱經,常見的敷貼位置有以下幾點:
大椎(督脈):第七頸椎脊突下方 解表瀉熱,治傷寒發熱
大杼:第一胸椎旁開1.5寸處,強筋骨,清邪熱。
風門:第二胸椎旁開1.5寸處,宣肺解表,益氣故表。
肺兪:第三胸椎旁開1.5寸處,解表宣肺,清熱理氣。
脾兪:第十一胸椎旁開1.5寸處,健脾和胃,利濕升清。
腎兪:第二腰椎旁開1.5寸處,益腎助陽,強腰利水。
中醫師敷貼完畢後,會在外側覆蓋保護,如果剛敷貼就紅腫熱痛非常明顯,要馬上告知中醫師,若觀察沒有不適後就可以回家,第一次敷貼小朋友建議不要超過半個小時,大朋友不超過一個小時,敷貼期間及接下來的兩天要避免吃生冷、辛辣刺激食物。
三伏貼連續3次敷貼為一個療程,目前作法通常一週貼一次連續三週,第二次過後會逐漸延長敷貼時間,不過以小朋友不超過兩小時、大人不超過四小時為原則,同時可搭配中醫師處方藥物達到最佳效果。
比較常見的問題是睡覺時忘記取下導致敷貼時間過長,若刺激過度,皮膚可能會出現紅腫癢,甚至起水泡的情形,要特別注意。
哪些人不適合貼三伏貼?
至於哪些人不適合貼三伏貼呢?孕婦體質變化快速較不適合;小於一歲的幼兒因為皮膚較稚嫩且無法清楚表達自身身體不適也不適合;對藥物過敏或敷貼過有不良反應的人不適合。再來一些敷貼部位有傷口或正在發燒和急性感染的人也不適合貼三伏貼。若是不清楚自己適不適合貼三伏貼,可以前往中醫院所請教醫師。
生活保健秘笈
講完了三伏貼,最後來分享兩個實用的生活保健小方法。
健腦護鼻操
健腦護鼻操顧名思義,是透過按壓人體穴道,促進面部循環來改善過敏性鼻炎症狀的健康操。早上起床容易鼻塞打噴嚏,眼睛周圍癢有黑眼圈的人也很適合。
接著介紹一下會用到的幾個穴道位置。
合谷穴: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中點。
曲池穴:肘橫紋外側端。
太陽穴: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印堂穴:兩眉頭中間
攢竹穴(足太陽膀胱經),在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
鼻通穴又稱為上迎香穴,在鼻唇溝上端處。
迎香在鼻翼外緣旁鼻唇溝中凹陷處。
步驟:
打合谷>切曲池>繞太陽>畫眉毛>滑鼻翼>擦鼻子>轉印堂>按攢竹>壓鼻通>點迎香>洗洗臉>拍拍臉
小兒捏脊
第二個想跟大家分享的保健小妙招是小兒捏脊。小兒捏脊椎是透過刺激背部的穴道,透過提升陽氣來達到讓頭部氣血通暢的效果,也有提升免疫力,促進消化等效果。
哪些人適合捏脊呢?主要分為三個方面:鼻過敏或時常反覆感冒的人;消化不良,時常便秘或腹瀉,厭食的人;以及發育較慢或是睡眠不佳的人。
操作方式為從尾椎兩側使用雙手拇指及食指將皮膚輕輕捏起,接著連皮帶肉一路向上揉推至後頸部位,完成後再向下按摩回到原處,一天可以捏6-10次。
如果輕捏就會出紅紅的小點,代表身上有熱相關的問題。睡前捏脊,可以改善臟腑功能,增強小朋友的抗病能力,對一些患有多動症,或急躁易怒的孩子也能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