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8 帶狀疱疹後頭痛調理】

頭痛可歸屬鬱證範疇,主因為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失所養,其中氣鬱、血鬱、火鬱主要關於肝;食、痰、濕鬱主要關於脾。裡氣開鬱是治療鬱證的原則,多以順氣為優先,開提為其次。實證應理氣而不耗氣,活血而不破血,清熱而不敗胃,袪痰而不傷正;虛證治療應補益心脾而不過躁,滋養肝腎而不過膩。

帶狀疱疹病史

 43歲男性頭頂左側悶痛約五天NRS:5,抽痛振發,發作不定時,勞累時加重休息時緩解,嚴重時牽連至左耳及前額,頭皮隱隱麻痛,睡覺時疼痛更明顯。帶狀疱疹病史,西醫追蹤中。痛風反覆發作服用降尿酸藥物,一個月前痛風發作,位置為左腳內踝,之後食慾不佳,睡眠入睡困難,疲倦感整日明顯。平時三餐不定時,作息不規律時常熬夜,喜飲酒。大便質較硬1~2天一行,小便時有泡沫,近期睡眠受頭痛影響眠更差。時常腰痠膝蓋冷痛,口乾舌燥,勞累時雙側耳鳴,下肢冰冷感時有。望診整體精神狀況差,語音低微語速慢,問診疲倦眼皮沈重,怕冷冬天容易手腳冰冷,切診脈沉細數。

外邪內傷造成瘀阻脈絡

案主平時喜飲酒且三餐不定時不定量,造成脾失健運,日久氣血生化乏源,使得頭面失於濡養,表現為頭時有悶痛、口乾舌燥。病毒及風寒濕等外邪侵襲造成氣滯血瘀,氣不通則痛,使得頭面除了悶痛外時有抽痛感,反覆受到外來風寒濕造成痺症頻繁表現,病久以痛(冷)痺為主要表現,病人關節疼痛且時有下肢冰冷感。氣滯也會使得瘀阻脈絡,加重痛風所帶來的肢體疼痛。平時熬夜睡眠時間少,日久陰虛疲倦感更加明顯,氣血虧虛家中演變為肝腎陰虛,津脈失於濡養。多種因素及經過時間的推演,腰膝酸軟以及耳鳴疲倦等腎陽虛證接連出現。陰虛久而化火,出現脈象細數,口乾及不寐。巔頂頭痛除了是瘀阻脈絡及氣血失於濡養的結果外更是肝風內動的警訊。

不通則痛,久病多虛

帶狀皰疹引起的顏面神經失調歸屬於中風範疇,又名卒中。病因多為惱怒憂思、飲食不節、恣酒縱飲、氣血虧虛、外邪侵襲等,造成心、肝、腎三臟陰陽失調,筋脈失於濡養陰虧於下,肝陽暴張,肝風內動上擾,血隨氣逆,夾痰夾火,蒙蔽清竅,形成上實下虛,陰陽互不維繫等證侯。

痛風引起的關節疼痛屬於痺證範疇,以肢體關節疼痛、酸楚麻木、活動障礙等為主要臨床表現。新病多實,久病多虛,初起多為風寒濕熱之邪乘虛入侵人體,阻閉氣血經絡,以邪實為主。如果反覆發作或漸進發展,由於經絡長期為邪氣壅阻,營衛不行,聚濕為痰,瘀阻絡脈,多為正虛邪實。病久入深,虧耗氣血,筋骨失養,為正虛邪戀之證,以正虛為主。

平肝熄風,養陰疏肝

天麻鉤藤飲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本方為鉤藤散與天麻丸的基礎方加減演化而成的。方中鉤藤,天麻具有平肝熄風之效;石決明能平肝潛陽,除熱明目,與前藥合用加強平肝熄風之力;黃芩、梔子清熱瀉火,使肝經之火不致偏亢;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與桑寄生、杜仲相配,能補益肝腎;茯苓、夜交藤安神定志。

益氣聰明湯補中益氣,升提清陽,聰耳明目。方中黃耆、人參甘溫以補脾胃之氣;蔓荊子、升麻、葛根升發清陽,鼓舞胃氣,上充頭目;白芍斂陰和血;黃柏補腎堅陰;甘草緩和諸藥。

補中益氣湯益氣升陽,調補脾胃。方中重用人參、黃耆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白朮燥濕健脾;當歸養血補虛;陳皮理氣化滯,和胃醒脾;升麻、柴胡升陽舉陷,以助黃耆及人參升提下陷之中氣;甘草、大棗、生薑調和脾胃。

一貫煎養陰疏肝,柔潤解結。方中以生地滋養肝腎為君,輔以沙參、麥冬、杞子以增強生地滋養之力,當歸養血和肝,再入少量川楝子,不苦燥傷陰,又能發揮其疏肝理氣的作用。

白芷解表散寒,祛風止痛,藥性辛溫。歸肺、胃、大腸經。可應用於頭痛,牙痛,痺痛等多種疼痛症。陽明經頭痛以及牙齦腫痛尤為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