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7 平均三人就有一人:高血壓不容忽視】

在台灣,平均每三人就有一人受高血壓所苦。高血壓早期的症狀較明顯,血壓的波動會造成頭痛頭暈、肩頸僵硬頭脹、視力模糊耳鳴、注意力不集中健忘、乏力失眠心悸等,而晚期較無明顯症狀,但常伴有腦、心、腎病變,更可能造成中風、心絞痛、血尿蛋白尿、失明,造成全身性的影響。急性的高血壓早期症狀明顯,但漸進性的高血壓可能難以覺察。影響高血壓的因素有性別年紀、遺傳、氣溫、飲食中的鹽分、肥胖、抽菸、睡眠等,若能提早發現並妥善治療,便能降低疾病所帶來的危害。

多重因素造成,大部分無法找到單一原因

血壓由兩個數值組成,分別為收縮壓以及舒張壓。收縮壓代表的意義為左心室充滿血液後將血液輸入大動脈時的血壓,而此時的血壓數值最高;舒張壓為右心室開始儲存身體各部位流回血液時的血壓,此時的血壓偏低。血壓的調節主要來自神經系統、延腦(心臟及血管調節中樞)及體液中的激素,受胸腔內壓、血壓值高低、痛覺和情緒刺激、動脈中含氧及二氧化碳的濃度等因素所影響。

高血壓可區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及繼發性高血壓,前者受到老化、飲食、情緒、勞動、遺傳等的影響,較難找到一個最主要的病因;後者通常有一個明顯的病灶,例如:腫瘤、腎臟疾病、藥物因素、主動脈狹窄、內分泌失調、甲狀腺亢進等。內分泌部分受到許多激素的影響:醛固酮(腎上腺皮質分泌)、血管張力素(受肺和肝調節)、抗利尿激素(可使腎小管及集尿管對水的通透性提升,造成水分在吸收上升,也可以使小動脈的平滑肌收縮。由下視丘製造並儲存在腦垂腺後葉)。

不同程度高血壓帶來的影響

依照收縮壓及舒張壓的數值,可將高血壓嚴重程度分級:理想血壓(<120/80mmHg),血壓偏高(130-139/85-89mmHg),一級高血壓(140-159/90-99mmHg),二級高血壓(160-179/100-109mmHg),三級高血壓(>=180/110mmHg)。第一期高血壓通常無明顯器官損害;第二期高血壓會造成左心室肥厚、蛋白尿、眼底及大動脈粥狀硬化;第三期高血壓除了有器官損傷外還會有可觀察到的體徵,例如高血壓腦病、腦血管意外、心絞痛、心衰竭、腎衰竭、動脈血管組塞、眼底出血等。高血壓腦病為腦部小動脈明顯且持久的痙攣所造成的腦循環障礙,會導致血壓突然升高、腦水腫、臨床表現為劇烈頭痛、噁心頭暈、嘔吐、不安煩躁、呼吸困難、意識障礙、甚至昏迷、失語、感覺障礙、偏癱等。

除了臨床上所表現的不適及器官的損傷外,微觀下的病理檢查下能看到初期及長期高血壓對身體組織所帶來的影響,初期可見全身小動脈痙攣;長期高血壓依照不同血管的大小有不同的表現:細小動脈出現內膜透明樣病變、管壁增厚硬化、小動脈壁中的彈力纖維增生,管槍狹窄、中層肥厚,以腎的細小動脈受到的影響最大。中等及大動脈可見:血管內膜脂質堆積,形成粥狀斑塊或血栓,常見於腎動脈、下肢動脈、腦動脈以及冠狀動脈等。

高血壓危重症除了上一段所敘述的影響因素外,還會受到其他因素所誘發,例如精神創傷、心神過勞、寒冷或強烈情緒變化等。症狀會出現頭痛頭暈、噁心眩暈、心悸、呼吸困難、視力模糊、尿量減少、口乾、出汗、皮膚蒼白或潮紅、手腳發抖等。高血壓併發症會帶來四個目標器官的影響:分別為眼底(眼中風、視乳頭水腫、眼動脈痙攣硬化)、腦部(腦水腫、腦血管硬化、腦梗塞、腦出血)、心臟(主動脈動脈瘤、冠狀動脈循環障礙、心臟衰竭、左心室肥大、心肌梗塞)及腎臟(尿毒症、腎功能損傷、腎動脈硬化、腎衰竭)。

本虛標實的中醫病機

高血壓在中醫歸屬於眩暈及頭痛範疇。病位在肝腎,屬於本虛標實的機轉,本虛指的是腎陰虧損、肝陰不足造成的水不涵木,進而造成肝陽上亢;標實為肝陽化風、風動火盛、氣火上逆。《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肝。《靈樞 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素體陰衰陽盛下會造成陽亢於上,陰虧於下,肝氣鬱結後化火上擾清明,造成頭痛及頭暈。中醫理論中腎藏精肝藏血,若肝腎陰虛則不能斂陽,造成肝氣向上亢逆上衝。

西醫認為血管硬化或血管內皮受損,在中醫觀點來看為痰濕阻困的思維,由於飲食不節制嗜食肥甘厚味(烤炸辣甜等食物),損傷脾胃,造成脾失健運,聚濕生痰。憂思勞倦及肝氣鬱結也會造成氣鬱濕困生痰,痰阻造成眩暈昏厥、頭痛脘悶。初病在經,久病在絡,日久陰損及陽,造成氣血瘀阻,有夾痰夾瘀之變。若是有以上提到的症狀,除了密切關注身體的變化外,即時尋求專業的協助能將疾病帶來的損傷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