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33 情緒造成食慾不振,小兒腸胃調理】

食慾不振為臨床常見的兒科疾病,屬於腸胃功能障礙,在中醫學則歸類為「納呆」及「惡食」等範疇,常見的症狀有嘔吐、腹瀉、食慾不振、腹脹、腹痛、腹瀉等。需要排除其他疾病(例如感染性疾病、精神障礙、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納呆與情治相關,《內經》:「百病皆先於氣」。氣機鬱結阻滯,接著因鬱致病,又因病致鬱,使得病情反覆纏綿不癒。肝具有生化調節及制約的功能,若調節失常則會造成生化乏源。

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

中醫小兒納呆病因多樣,長期偏食、飲食不節、餵養不當或情治失調是常見原因。常見證型分為脾胃濕熱、脾胃虛寒、肝氣犯脾、胃陰不足、脾腎陽虛等。明代兒科醫家萬全:「肝常有餘,脾常不足」,小兒發育生長快速,對營養需求高,如果脾胃功能發育不完善,容易導致消化不良,除此之外,心理因素的障礙也會造成臟腑功能的失調。

食慾降低體重減輕可能與情緒有關

14歲男性自幼不善表達言詞,和同學相處時容易緊張,喉嚨時常有緊繃感,口苦,嘴破時發,眠差多夢磨牙,被兒童心智科診斷為亞斯柏格症,未服用西藥治療。升上國三後課業壓力大,食慾降低明顯,三個月內體重減輕5%以上,餐後易打嗝,有上衝的灼熱感。望診面色偏紅,眼下眶稍暗,舌質紅,苔薄白。聞診語速偏快,說話有鼻音。問診素體怕熱多汗,偶姿態性頭暈,晨起鼻流清涕,大便2-3天1行,質黏,四肢冰冷。切診左脈滑弦,右寸浮。

壓力與肝脾互相影響

案主長期壓力、口乾苦,皆屬於肝鬱不舒導致的氣機升降不利。飯後噯氣屬於胃氣上逆之證。壓力與肝脾兩者互相影響。案主課業壓力之下出現食量減少,解便不暢,質黏為肝鬱脾虛的情形。多思焦慮過度傷損脾導致氣機鬱結,同時因久鬱化火,傷及陰分,心陰不足造成多夢、睡眠品質較差、夜間磨牙等。

行氣疏肝,調肝養血

處置主方為抑肝散,方中白朮、茯苓、甘草補脾氣;川芎、柴胡、當歸養血行氣疏肝,鉤藤熄風止痙。白朮、芍藥、陳皮、防風為痛瀉要方,白朮健脾燥濕,白芍調肝養血、緩急止痛;陳皮和中化濕,防風舒脾散肝。甘麥大棗湯加酸棗仁、茯神、遠志寧神安躁。

body of water during golden hour
Photo by Sebastian Arie Voortman on Pexels.com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林易平中西醫師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