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為人體平衡系統功能失常所造成的疾病,會有天旋地轉的感覺,嚴重者甚至無法行走,急性發作時會伴隨噁心、嘔吐等不適。不同病因所造成的眩暈有不一樣的臨床特徵,依照病灶位置分為周邊型和中樞型。周邊型眩暈占約80%,多與前庭系統病變有關,常見的疾病有前庭神經炎、梅尼爾氏症和良性陣發性眩暈。中樞型暈眩的病灶位於小腦或腦幹,通常會伴隨精細動作的失常,嚴重程度較周邊型嚴重,以腦部血管病變以及前庭性偏頭痛為主。急性期的治療以症狀治療為主,使用抑制前庭系統活性或止吐藥物。
情緒壓力事件後眩暈
60歲女性兩年前經歷情緒壓力事件後,逐漸出現眩暈症狀,精神科治療後症狀減輕但仍反覆,頸部超音波及甲狀腺超音波排除頸動脈狹窄或甲狀腺亢進,兩個月前眩暈症狀加重,調整藥物後仍無改善,就診前一天眩暈發作,伴隨嘔吐,肢體震顫,整體脈弦。
病人因情緒壓力導致氣機不通,情治不暢,長期的憂鬱使得肝失疏泄。遷延日久,氣鬱化火,損傷肝陰,肝陰虧虛,無法濡養筋脈。足厥陰肝經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肝經失養,症狀可見眼睛乾澀,眩暈等,又因患者年齡偏大,陰精虧耗,腎陰不足,水不涵木,陰虛陽亢,陽氣浮動於上。勞倦過度造成心血耗傷、脾氣虛損,心主血,主藏神;脾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心脾兩虛症狀可見心煩、多夢、頭暈、神疲乏力、納差。久病腎水虛於下,心血虧虛,心火不能下交於腎,心腎不交,水火不濟,進一步加重頭暈心悸等症狀。
雷射針灸治療
傳統針灸治療藉由針具刺激穴位,透過捻轉、提插,配合患者的呼吸來達到治療的效果。低能量雷射治療,也稱為雷射針灸,為非侵入性治療,相對傳統針灸無痛安全、副作用少。雷射光不同的功率與波長能穿透到不同層的皮膚及皮下組織,雷射針灸的效果有抗發炎反應、神經調節、細胞效應。
耳朵上的特定穴位受到刺激會引發橈動脈搏細微變化,類似於神經系統對於雷射、光、熱或觸摸對皮膚的刺激反應調節,稱之為血管自主信號。以雷射掃描患者耳朵穴位,發現雷射針灸照射到耳神門、及肝陽點時,脈勢有明顯變化,因此選擇使用總能量6J雷射針灸治療兩個穴位。
中醫觀點中,眩暈屬於“頭眩”、“掉眩”的範疇,指的是一種本身或周遭事物旋轉而不平衡的症狀,在內經中就有記載,其病機多與肝、脾、腎有關,臨床上常見證型有肝陽上亢、氣血兩虛、痰濁中阻及腎精不足等,其中肝陽上亢症狀可見情治鬱悶、頭痛且脹,勞累加重等;氣血兩虛可見勞倦、久病不癒,面色蒼白,神疲乏力,氣短懶言;痰濁中阻則時常伴隨頭重如裹,胸悶心悸,舌苔白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