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35 吃完飯後頭昏腦脹,痰濁頭暈調理】

用餐完後總是提不起勁,注意力無法集中?常見原因是腸道消化食物需要增加血流量,造成腦部供養量減少,而出現疲倦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態。另外,吃飽飯後身體會處於高血糖的狀態,血糖過高時會造成輕微頭暈,同時影響腦部的代謝功能。脾虛痰濕型為常見的中醫證型,表現為飯後嗜睡,伴隨胸悶、頭痛、身體水腫、大便黏膩,舌苔厚膩等。

頭暈頻發,食慾降低

11歲女性近半年頭暈頻繁發作,一次持續數十秒,一週發生3~4次,吃完飯後頭暈加重,反胃感偶發,活動後症狀緩解,食慾較差,餐後上腹部悶脹,按壓後悶脹感加重,打嗝頻繁。情緒較容易緊張,疲倦感下午後顯著,時常感覺四肢困重提不起勁。體質較怕熱,活動後上半身汗易出。平時喜歡吃甜食下午茶,大便1~2天一行,質地較黏稠。初經1/17-1/20,經前上腹疼痛明顯。時常熬夜睡眠不足。身材適中,語速較慢,身倦懶言,脈診關弦滑。

脾虛濕困,肝鬱乘脾

這位病人平時喜吃甜食,濕邪內停,日久造成脾胃運化失常,脾虛濕困,痰濁中阻,氣行不暢造成頭暈時發,濕阻氣機,氣機不暢,導致容易上腹脹滿,食慾降低,打嗝頻繁,按壓後脹滿感加重。案主個性較容易緊張,且情緒起伏較大,肝鬱氣滯,肝鬱乘脾,食慾較差,稍微活動後氣血循環增加,症狀改善。濕邪造成四肢沈重感以及疲倦感。除此之外,脾胃運化功能失常,造成氣血生化乏源,清陽不升,也會造成頭暈的情形。

理氣化痰,行氣除滿

半夏白朮天麻湯組成為半夏、天麻、白朮、橘紅、茯苓、甘草、生薑、大棗、蔓荊子,功能為燥濕化痰,平肝熄風。方中天麻熄風止暈、半夏燥濕化痰,兩者合用為治風痰眩暈頭痛要藥;茯苓、白朮健脾袪濕,治生痰之源;橘紅理氣化痰、生薑大棗調和脾胃;甘草調和諸藥。

平胃散組成為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生薑、大棗。功能為燥濕健脾、行氣和胃。方中蒼朮燥溫健脾為君藥;厚朴苦溫燥濕、行氣除滿、氣行濕化為臣;陳皮理氣化滯,助厚朴下氣降逆;甘草甘緩和中。

知柏地黃丸組成為熟地黃、山茱萸、茯苓、山藥、牡丹皮、澤瀉、知母、黃柏。功能為滋陰降火。為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而成。六味地黃丸補中寓瀉,肝腎並補;黃柏、知母滋腎水降虛火。

敗醬草辛、苦,微寒,歸胃、大腸、肝經,功效為清熱解毒,消癰排膿,袪瘀止痛。

益生菌強化腸胃功能

腸道菌是由住在腸道的微生物組成,其中有益身體健康的菌種稱為益生菌,最常見的兩種益生菌是雙歧桿菌屬以及乳桿菌屬。鼠李糖乳桿菌可以改善腹瀉、急性腸胃炎、過敏、預防使用抗生素所引起的腹瀉、改善功能性腸道問題;嗜乳酸桿菌能改善功能性腸道問題;雷特氏B菌/乾酪桿菌改善腹瀉及急性腸胃炎;副乾酪乳桿菌可以改善過敏;龍根菌可以改善、預防使用抗生素所引起的腹瀉。

white red and yellow citrus fruits
Photo by Aleksandar Pasaric on Pexels.com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