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39 狹窄性肌腱滑膜炎調理】

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俗稱媽媽手,為大拇指靠近手腕側邊的伸拇指短肌與拇指外展長肌的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發炎會造成腱鞘增厚,使得肌腱在鞘膜內滑動受阻,在活動時造成疼痛,在橈骨突處腫脹疼痛更明顯,也時常向上延伸到前臂或下延伸至拇指。病因為不正常用力或反覆使用過度,例如:抱小孩、打字、洗衣服、搬抬重物等。檢查時將手腕向尺側偏移及背屈時會產生手腕疼痛。初步的治療包括休息或以副木固定,非類固醇消炎藥也能緩解症狀,若未見好轉,可採取局部類固醇注射,少數情形需要開刀進行治療。

手腕不正常出力或過度勞損

 60歲女性右手腕疼痛約三年,手腕大拇指側緊繃酸脹感重,一次持續數分鐘至半小時,三年前開始居家照護相關工作後開始,搬抬照顧者時疼痛顯,時有無力感,拇指背伸及外展時疼痛難忍,NRS:6,休息後疼痛緩解,Finkelstein test(+)。近半年來疼痛嚴重時會引起前臂肌群緊繃,手腕扭轉動作較不靈活,使用止痛藥物但症狀反覆。因右手痠痛無力後大量使用左手,造成左手腕撓側酸脹感日益明顯。工作長期彎腰搬抬姿勢而腰痠背痛,勞累時膝蓋內側有酸軟無力感。平時沒有運動習慣,動作轉換太快時(坐著站起、躺姿起身時、蹲下站起)容易頭暈,一次持續數十秒左右,常覺兩眼乾澀。精神狀態較差,肩頸肌群僵硬,睡眠情形尚可,二便平,切診脈弦數。

氣滯血瘀

患者自述右手腕疼痛約三年,手腕大拇指側出現緊繃酸脹感,與搬抬照護者的工作性質有關,Finkelstein測試陽性,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長期反覆勞損造成氣血運行不暢,進一步造成氣滯血瘀,不通則痛。勞損傷陰,血虛無法上榮頭面,造成勞累時頭暈眼乾。情治失調造成肝鬱氣滯,和勞損造成的氣滯血瘀互相影響,日久肝腎陰虛,時常會有腰痠背痛,膝蓋酸處無力感。

傷科手法解除肌腱黏連

中醫認為媽媽手是因為局部過勞和陰血虧虛有關,治療方式以避免腕部過勞和調養氣血、活絡疏筋。傷科理筋手法可以緩解患者疼痛並縮短病程,使用彈撥法,避免兩條肌腱沾黏或滑動不暢的現象,但急性期不適合過度按摩患處,手法多用於慢性期。常見針灸治療穴位為局部的列缺、陽溪穴,可以緩解局部疼痛腫脹,其他常用穴位有曲池、手三里,或循經脈及肌肉走向尋找激痛點。藥物治療部分可選用活血散瘀的中藥,如:紅花、伸筋草、威靈仙、川七、沒藥、乳香、桑枝、桂枝、當歸尾等。局部薰蒸也能達到消腫化瘀的效果,配合傷科解除沾黏效果更佳。

white black and gray floral textile
Photo by Andreea Ch on Pexels.com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