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49 十字韌帶損傷常見處置】

十字韌帶主要的功能是穩定膝蓋的前後與旋轉動作,前十字韌帶的受損通常發生於運動時,跳躍扭轉超過了前十字韌帶能承受的張力,造成撕裂或全斷;後十字韌帶常見於撞擊或車禍,小腿受衝擊造成脛骨後移進而受損。

前後十字韌帶受傷表現大不同

前十字韌帶撕裂傷,在受傷的瞬間通常會有明顯斷裂聲,接著膝關節會突然鬆解,並且伴隨激烈的疼痛與血腫,受傷後會無法繼續從事活動;若是後十字韌帶撕裂傷,有時僅有些許的腫脹及不適,但當膝關節半彎曲時會引發疼痛。膝蓋扭傷,除了十字韌帶受損外,常常也可見半月板與關節軟骨一併受損。膝關節不穩定的狀態,有可能會導致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因此需要積極治療。

保守治療&韌帶重建

十字韌帶受損的治療部分,若有合併半月板破裂通常建議開刀,如果半月板完整或破裂程度不嚴重,則看病人對於活動的需要,若平常活動僅限於散步慢跑等,可以考慮加強肌肉力量進行復健;若對運動的要求較高,或是一些運動員等,則可以考慮進行韌帶重建手術。重建韌帶的選擇目前有三種:1.自體韌帶:優點為能達到初期固定效果,且癒合較快,常使用的自體韌帶有髕骨韌帶、股四頭肌肌腱、後腿肌腱、腓骨長肌肌腱。2.異體韌帶(他人捐贈):好處是美觀、減少疼痛,且可以決定重建韌帶的大小,手術時間較短。但壞處是價格昂貴、韌帶與骨頭的癒合時間是自體韌帶的1.5倍,且有低機率的病毒感染風險。3.人工韌帶:可在短期內迅速恢復膝蓋穩定度,減少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但無法達到長期穩定的效果。

加速復原,六週內恢復正常活動

增生療法(prolotherapy)為針對疼痛根源處的精準治療,作法為在軟組織超音波導引下,將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或高濃度葡萄糖水等注射至十字韌帶撕裂處,刺激十字韌帶的增生與修復。除此之外,可以搭配物理治療或針灸,改善軟組織的延展性、促進組織放鬆、緩和疼痛、增加關節的活動度,並且減少軟組織的發炎等。針灸治療常見穴位可使用尺澤、孔最、小海、支正、足三里、水泉等,膝內水腫可搭配利水利濕穴位,同時搭配型血活血、舒筋活絡等穴道。行氣止痛、消瘀活血的穴道也是常見的選擇。中藥也可協助韌帶的復原,早期以消腫止痛、活血祛瘀為主;中期祛瘀生新、通絡續筋;後期強筋壯骨,調理氣血。

一般手術後即可下床活動行走,但建議穿戴活動式膝關節保護支架六週,若同時修補半月板,則需要搭配拐杖保護,復健目標為六週後可正常活動,三個月內恢復正常工作,三至六個月可以開始慢跑運動,九到十二個月可以恢復高強度運動。

crop sportsperson resting after training on lawn
Photo by Ketut Subiyanto on Pexels.com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