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禍相倚,風險和報酬有很緊密的連結。一個能創造巨大財富的策略,同樣也可能帶來巨大失敗的風險。在通往退休的路上,是要過得心驚膽顫,還是一路平安且安詳快樂,端看個人的規劃。看似複雜的理財方式,其實脫不了幾個簡單的原則,分別是:努力存錢、將債務控制到最低的程度、為失業做好準備、降低投資成本、盡可能壓低稅金、避免無必要且高風險的投資、確保自身避開重大財務危機與威脅。人們缺乏自我約束的紀律,在今天的享樂和對未來進行投資中,人們通常會選擇犧牲未來。如果想要降低當前的許多花費,就必須將長程目標設定得很誘人,如此才能在規劃時做出必要的取捨。通往富裕之路,不在於高投資報酬、中彩票,或是突然接收到親戚的遺產,而在於長達三四十年的勤勉累積。
樸實無華也能帶來幸福感
財務就是在生活中做出一連串的妥協,每當需要花費一筆錢,就得放棄一些其他的事物。解決的辦法是延後做出決定,在想要做出決定之前,給予自己緩衝的時間,思考清楚選擇所帶來的優劣與風險。人們面對損失時感受到的痛苦,遠大於獲得時感受到的快樂,這現象稱之為損失厭惡,如果將面前的小確幸視為缺失,則有助於控制衝動。一直想要在花費上與朋友一較高下,則會落後於表面看似樸實無華,實際上卻擁有大量財富及機會的人。
體驗有時大於資產
有趣的體驗可以留下美好回憶,擁有的東西卻帶來維修費用的帳單。究竟該為了擁有事物而花費?還是要為了人生的體驗而花費?不同年齡給的答案不盡相同。人一生的幸福感呈U字型曲線,幸福感在接近三十歲後開始下滑,四十歲時達到谷底,接著再回升。究其原因,可能是在成年的初期,我們比較重視外在的報酬,像是薪水的調漲或是工作上的晉升,然而在達到目標後,滿足感無法持續,甚至伴隨而來的是失落與空虛。隨著年齡增長,人們開始不再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也不再在意能否在工作上達到頂尖,或是有著出類拔萃的社會地位,而開始專注在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像是陪伴家人、自我提升等心靈層面。
有時花錢只是為了避免讓自己不快樂
酗酒賭博上癮的人,在外人眼中看來,他們是為了追求快樂而自甘墮落,但其實從事一項成癮行為,只有在開頭時會明顯感到愉悅,後期則是必須透過不斷地刺激來減緩戒斷症狀,也就是不得不繼續的處境,內心其實並不快樂。同理,當我們購物或消費成癮,將外來的事物看得過於重要時,就會不小心落入花錢來避免讓自己不快樂的尷尬情形。可以嘗試透過期待與回顧增加幸福感,讓快樂的感覺延續較長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