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64 頭暈疲倦,小心高血脂】

血液中膽固醇的來源有兩個部分,一部分為細胞自行合成,主要在肝臟以及小腸細胞進行,稱之為內生性膽固醇;另一部份來自於飲食,動物的腦、肝、腎及蛋黃等含量較多,食物中的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在小腸被吸收,再藉由淋巴系統進入血液循環。膽固醇是細胞膜的重要原料,也是合成賀爾蒙的先驅物質,在血液中需要與特殊蛋白質結合成脂蛋白運送,脂蛋白可大致分為低密度及高密度,低密度脂蛋白含有大量膽固醇,容易滲入血管壁造成粥狀硬化,造成血管堵塞,因此低密度脂蛋白所攜帶的膽固醇被稱為壞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含較多的磷脂及較少量的膽固醇,可將血液中過多的膽固醇移除,運回肝臟代謝,高密度脂蛋白所攜帶得膽固醇俗稱好的膽固醇。

認識高血脂

血脂代謝或轉運異常,造成血漿中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和各種脂蛋白含量高於正常值者稱為高血脂。高血脂症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與遺傳較有關,為脂蛋白轉運或代謝的受體的蛋白異常所致;繼發性多由於代謝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肝腎疾病、腎上線皮質功能異常),或其他因素(性別、年齡、抽煙喝酒、體力活動、情緒狀態)有關。

多數高血脂換者沒有症狀或其他異常體徵,通常是在進行抽血檢查時發現。患病較長時間則可能在皮膚表面出現黃色瘤,原因是脂質在真皮層內累積。除此之外,脂質在血管內皮的沉積會引起動脈粥狀硬化、周圍血管病變以及冠心病等。

高血脂中醫觀點

高血脂在中醫屬於「痰濕」、「血瘀」的範疇,痰有廣義、狹義,以及有形無形之分,血脂為陰精所化,具有黏稠及沉著的特性。多從肝、腎、脾三臟論治。發病因素有飲食不節、情治失調、以及年邁體虛。偏食或飲食不節,會導致脾胃功能受損、運化失常,聚濕生痰,痰從濁化。《儒門事親》:「夫膏粱之人,起居閒逸,奉養過度,酒食所傷,以致中皖,留飲脹悶,痞膈醋心」。脾主運化水濕及輸布水谷精微,思慮過多傷脾,升降失司,聚濕成痰。肝主疏瀉,憂鬱惱怒損及肝膽,則致疏泄失度,清濁難分。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五液。年老腎氣漸衰,腎氣衰進一步成為腎陽虛,腎陽虛則不能鼓動五臟之陽,火不生土,衍生出痰濁。肝腎陰虛則內熱易生,灼津煉液釀而成痰。

辨證論治

高血脂在中醫辨證下,可大致分為脾虛濕蘊型、胃熱腑實型、痰瘀滯留型,以及肝腎陰虛型。

脾虛濕蘊型症見倦怠乏力,胸脘痞滿,頭暈目眩,納差,舌胖苔白厚等,治法為除濕化痰、益氣健脾,方藥常用參苓白朮散或二陳湯。

胃熱腑實型可見形體肥碩,口渴便秘,煩熱,舌苔黃膩或薄黃,脈滑數,治法為瀉熱清胃,導滯通腑,方藥常用三黃瀉心湯。

痰瘀滯留型則眼瞼處有黃色瘤,胸悶頭暈,肢體麻木或偏癱,舌質黯或有瘀斑,苔白膩或濁膩,脈沉滑,治法為活血祛瘀,化痰降脂,常用方藥為通瘀煎。

肝腎陰虛型症見體瘦,頭暈健忘,腰膝酸軟,失眠,五心煩熱,舌紅,苔薄少,脈細或細數,治法為滋補肝腎,常用方藥為二至丸或六味地黃丸。

worried young woman covering face with hand
Photo by Liza Summer on Pexels.com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