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60 低頻率耳鳴困擾,中醫針灸調理】

耳鳴是指在沒有外來聲音時,仍然感覺到的聲響。正常的耳朵也會耳鳴,如果只是偶然數秒的耳鳴不用太過擔心,但若耳鳴持續五分鐘以上,或程度造成困擾,就應該認真處理,根據統計,每五個成人當中就有一個曾經歷嚴重程度不同的耳鳴,持續的耳鳴可能是聽覺異常的症狀,造成耳鳴有許多病因,常見原因有:頷關節問題、肌肉痙攣、頭頸血管疾患、聽覺器官老化、內耳疾病、頭部受傷或是耳毒性藥物等,其中單側耳鳴更需要注意,可能是一些危險疾病所造成,例如:聽覺神經瘤、鼻咽癌或梅尼爾氏症。除此之外,胃食道逆流會造成耳咽管障礙,也是耳鳴的原因之一。

低頻率耳鳴伴隨腸胃不適

52歲男性受右側耳鳴困擾許久,三年前開始居家辦公後作息不規律,漸漸開始感到右側耳鳴,這兩年尤其明顯,一次發作約數分鐘,聲音為低頻率類似蟬鳴聲,聲音時大時小,吃完飯後發作較頻繁,走動或活動後緩解,伴隨輕微胸悶及上腹脹滿感,111年開始自覺一些細小的聲音聽聞較不清楚,於111年6月前往醫院檢查,結果顯示聽神經無受損,目前並無服用西藥。患者有胃食道逆流病史,吃完飯後常有胸及上腹悶脹情形,晨起口苦口渴,勞累時頭昏頭暈,下午過後疲倦感甚,熬夜晚睡。整體較怕熱,切診脈滑數。

痰火上擾清竅

案主自從居家辦公後,作息較不規律,三餐不定時,飲食失常影響脾胃功能,逐漸形成脾虛,脾虛則運化不健,濕著不化,痰濁內生,蘊痰生熱,上壅清竅而造成耳鳴。痰濁中阻造成中焦氣行不順,而有胸悶情形。平時熬夜晚睡影響肝疏泄功能,日久肝鬱氣滯,氣滯與痰濁互結,鬱而化熱,熱隨肝經上犯耳竅,出現頭暈頭脹等症狀,且近一步加重耳鳴。

健脾祛濕針灸處置

治法:健脾祛濕,疏肝解鬱

針灸治療:足三里、豐隆、翳風、聽宮、太衝。

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功效為健脾和胃、通經活絡。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搭配豐隆、三陰交,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頭暈目眩。豐隆屬足陽明胃經,功效為健脾化痰,和胃降逆,位在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兩橫指。翳風屬手少陽三焦經穴,功效為聰耳通竅,散內瀉熱,位在耳垂後,當乳突與下頷骨之間凹陷處,搭配聽宮、聽會可通竅復聰,主治耳鳴耳聾。聽宮屬手太陽小腸經穴,功效為聰耳開竅,位於耳屏與下頷關節之間張口時凹陷處,搭配翳風、外關治療耳鳴耳聾。太衝屬足厥陰肝經,功效為平肝瀉熱,養血疏肝,位於足背側,當第一、二腳指縫間赤白肉際處。

耳鳴需辨虛實

耳鳴在中醫屬於“耳嘯”、“耳鳴”等範疇。《外科證治全書》:「耳鳴者,耳中有聲,或若蟬鳴,或若鐘鳴,或若流水聲,或睡著如打戰鼓,如風入耳。」耳鳴時長伴隨耳聾出現。《雜病源流犀燭》:「耳鳴者,聾之漸也,為氣閉而聾者則不鳴,其餘諸般耳聾,未有不先鳴者。」。耳鳴的病因有許多:外邪侵襲、腎虧體虛、痰濁阻絡、肝火上擾、瘀阻宗脈等。發病機理上以腎虛為本,痰瘀風火為標,病變部位在腎,且與肝脾有密切關係。耳鳴跟據其音調、響度、持續時間長短等辨虛實。高亢者多實,低沈者多虛;鳴甚者多實,聲細者多虛;暴起者多實,漸發者多虛;新發者多實,久鳴者多虛;持續不斷者多實,時好時壞者屬虛。

person s right ear
Photo by Ksenia Chernaya on Pexels.com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