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容易因缺乏金錢的恐懼而努力工作,但得到報酬後,慾望與貪婪讓我們去購買能夠買到的東西,於是形成了恐懼與貪婪的循環,起床後上班,付錢,再起床上班付錢。這是情緒性反應造成的結果,被情緒控制了腦袋,對感受做出反應,卻缺乏思考。情緒是讓人能夠運轉的能量,當情緒出現時,延後做出回應,並且思考,壓抑住第一個冒出的想法與衝動,建立起自己的後設認知,從高處鳥瞰自己,而不是透過單點的「客觀」進行審視,因為客觀是透過他人的觀點看待自己,「鳥瞰」則是以多個定點進行評估,是自我學習與覺察的好方法。
資產與負債的不同
窮人和中產階級購買債務,但卻認為那些是資產,而富人購買資產。資產能夠帶來收入,而債務並不會。中產階級通常將收入(薪資)購買衣服、娛樂、交通費、租金等,而在收入提高時,消費的水平也跟著提升,留不住擁有的資產,現金流向債務的比例過高。富人的收入則較多元,有股息、利息、租金收入、專利使用費等,購買的資產能爲自身帶來收入,讓錢為自己工作,像是股票、票據、房地產、智力資產、債卷等。
學習獨立思考
大部分人習慣隨波逐流,盲目追隨他人的腳步,也因為有害怕被排擠的恐懼心理,使得人們不去質疑那些被廣泛接受的流行趨勢或觀點。善於獨立思考的人會忠於內在的智慧。而不是因為其他人都這麼做,所以覺得自己也必須這麼做。生活中的許多阻礙很少是因為缺乏技術所引起,更多是由於缺乏自信,過分的畏懼和自我懷疑是壓抑才能的一大因素。能夠在社會上領先的,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最勇敢的那群人。
專注於自己的事業
大多數人不是為了自己工作,而是為了其他人工作。員工讓老闆或股東致富,辛勤工作是為了老闆的成功。努力工作增加收入,需要繳的稅賦就越多,越努力政府收走的比例越高。購買以為是資產的債務,償還信用卡費與貸款給銀行,賣力的工作卻讓銀行嘗到了甜頭。目前的教育體系著重培養學術技能,讓人們能好好的「為錢工作」,許多人知道如何選擇職業但不清楚什麼是事業,簡單的來看,擁有職業代表有了收入,有了事業則是擁有了資產。
在犯錯的過程中學習
勝利者不害怕失敗,我們常常聽到失敗為成功之母,如果害怕失敗、避開失敗,同時也就避開了成功。成功的關鍵要素是快速失敗,在失敗中汲取教訓,再以成功機率較高的方案持續嘗試,當嘗試的次數增多,自然會發現被其他人忽視的機會。投資並不是代表買入,而是一個收集資訊,發現機會的過程。嘗試為學習而工作,而不是單純為了錢工作。大部分人需要掌握不只一項技能,財務智商是投資、會計、法律和市場行銷等各方能力的總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