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隧道症候群是常見的壓迫性神經病變,女性較容易受到此症所影響,發生率隨著年齡而增加,發生原因為腕隧道的狹窄或內容物的增多造成正中神經受壓迫。常見的症狀為夜間的手麻木和刺痛,嚴重者可能造成大魚際肌萎縮和手部正中神經分佈部位的感覺喪失。症狀輕微者通常透過休息、局部類固醇注射、止痛藥、NSAID藥物、物理治療,但症狀容易反覆,難以取得滿意的長期效果;後者一般建議進行手術治療。
腕隧道症候群
55歲女性患者平常工作需要大量使用手腕,左手1-4指末梢及掌心易麻痛,理學檢查左手Tinel sign(+)、Phalen test(+),患處肌肉力量無明顯差異,肌腱反射、溫覺、輕觸、壓力等感覺稍微下降,疼痛量表VAS為8,切診左右脈細弱,尺無力。西醫診斷:腕隧道症候群。中醫診斷:痺證。證型:氣血不榮,經絡阻滯。治則:行氣活血,通經活絡。治療方法:1.針刺治療:左手1-4指十宣穴,留針20分。雷射針灸:(RJ LaserPen,功率500mW,波長810nm,頻率Bahr3,能量2.5J/point)左內關穴、大陵穴。病人回診五次後,VAS將至2分,且睡眠品質提升改善。
雷射針灸治療
低功率雷射療法(Low-level Laser Therapy, LLLT)是一種非侵入式的療法,發展至今主要被應用在下列情形:1.促進傷口、深層組織、神經的修護。2.減少發炎、慢性關節異常、水腫。3.治療神經的異常、疼痛。有研究使用鎵鋁砷低功率雷射(830nm, 30mW)在正中神經上照射五個點,每一點照射5J的能量,在30位腕隧道症候群的病人中治療7~15次,結果有77%的案例減輕了治療前的症狀和異常的生理表現。
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國家衛生研究院承認針灸在腕隧道症候群作為協同治療是可有效接受的替代療法。在超音波量測下可見腕隧道症候群病人的正中神經因腫脹截面積變大,而在針灸治療後正中神經的截面積縮小。「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選穴使用內關穴及大陵穴等手厥陰心包經穴位。十宣穴常用於中暑、中風、抽搐、昏迷時的急救和高熱等。依據其他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以十宣穴為主治療86例腕隧道症候群的有效率高達96.5%,並且發現可以明顯加速減緩疼痛及麻木症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