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了適應雙腳行走的姿勢,透過身體脊柱曲線的搭配來達到平衡,其中向前凹的胸椎與薦尾椎為胎兒發展時期的原發性曲線,出生後頸部肌肉及下背肌肉為了抬頭及直立分別將頸椎及腰椎的曲度反轉,稱之為次發性曲線。接著若將膝部能向前彎視為前凸、足跟的弧度視為後凸,足弓視為前凸,則整個背側曲度呈現相反的弧線交替,並以淺背線提供的張力來維持之間的平衡。
身體曲線的張力平衡
若將人的身體比喻作一把弓,那淺背線就可以比喻為弓弦,位置在人體背側,大約從眼眶上向後經過背部、大小腿、止於足底筋膜。淺背線的組成有筋膜、肌肉及結締組織,大致上包含以下構造:趾骨蹠面結締組織,足底筋膜與屈趾短肌,跟骨結締組織,腓腸肌/阿基里斯腱,股骨髁結締組織,膕旁肌,坐骨粗隆結締組織,薦粗隆韌帶,薦椎,腰薦部筋膜/豎脊肌,枕骨下肌群,帽狀腱膜/顱頂筋膜,額骨/眶上嵴結締組織。功能為伸展身體,維持直立姿勢,避免身體向前傾倒,有較多的耐力型肌纖維,可提供長時間的支撐,使人得以抬頭挺胸。
當人因為種種原因而劍拔弩張(淺背線緊繃)時,會造成骨盆腔前傾,小腿、大腿後肌群緊縮,腰椎前凸及頸椎後仰,且會發現坐著將腳平放於地面會感到不舒服而墊腳,看起來前凸後翹,翹的是屁股,凸的是腰椎,除了長久下來會腰痠背痛,情況嚴重時甚至可能影響到神經。除了尋找專業協助,生活中也有一些保養的小方法:
避免重心過度往後
三七步是常見的站立姿勢,有些人認為這樣的姿勢能讓人感到放鬆,實則不然,站立時若腿部前傾會使得淺背線緊繃,進而導致上方提到的一系列影響,因此平常站立時就盡量避免腿部過度向前。除了主觀的確認之外,還有其他方式可以確認站姿是否正確,平常大家是否有注意過自己的鞋子?每個人鞋底磨損的部位都不太相同,有些人是均勻的磨損,而有些人會集中在某一些特定位置,當我們的腳步前屈時,重心會集中在腳後跟。有人研究外踝尖下方到第五蹠骨頭之間的距離:到足跟與地板接觸面最後端比例以3:1~4:1時為最適當,若大於等於5:1則會使重心後移,且因上半身需將身體前傾造成淺背線緊繃,結構上的問題除了可以透過穿鞋調整外,平常也可以做一些伸展動作來舒緩緊繃的肌肉。
舒緩緊繃的淺背線
在操作前,要先確保自身的安全,如過程中有不適請馬上休息不要勉強。
方法1:
赤腳站立,雙手穩固身體後單腳踩著網球(或更硬的高爾夫球),對緊繃的部位施以適當壓力(不能痛為主)並維持至少20秒,視身體狀況決定組數。
方法2:
維持足踝背屈,腳掌平貼地面並使腳趾伸展,接著緩慢跪坐下來,讓臀部朝腳跟處貼近,感受到腿後肌群的拉伸即可。
方法3:
面對牆壁站立,上半身前傾並用手部扶牆支撐,單腳向後抬起放在對側腳後跟上休息,若想加強感受度,可以讓對側腳膝蓋微彎,並保持腳掌平貼地面的狀態。
方法4:
前腳掌踩在階梯邊緣,將足跟朝下放,感受肌肉拉伸勿過度。
方法5:
仰躺緩慢將後腦勺貼著床面向上滑動,注意不要將後腦勺抬離床面,維持上段頸部前屈而延長的姿勢,接著左右轉頭,過程宜慢。
